A1版
第3版:转型发展

【浙江移动转型发展系列报道】

没有人 啥都玩不转



 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?———人才!

  曾经的台词,如今的经典,但这世人皆知的道理,却最让企业头痛。

  运营商这个曾经的“香饽饽”,如今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。根据被称作“通信行业黄埔军校”的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数据,2013年该校毕业生只有19.49%进入了通信运营商,而进入互联网及其他ICT行业的为38.16%。

  如今,运营商更遭遇着“营改增”“虚拟运营商”“铁塔公司”“3年内连续削减营销费用20%”等政策冲击与现实挑战,如何吸引人才,更值得运营商细思。

  在中国移动“五化”改革的带动下,浙江移动瞄准吸引人才的两个关键点,打破人力管理机制的“固有藩篱”,以两套体系的变革,破而后立,吸引人才。其一是薪酬激励体系建设改革,它瞄准的是“钱”的问题;其二是组织职位体系变革,它解决的是“心”的归属!



零基预算 一场新的“薪酬革命”



  “以往,公司的薪酬包分配主要基于历史薪酬水平,在此基础上逐年核增,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激励不足;效率挂钩的因素相对单一,地区分类只考虑了规模因素,未考虑消费因素。”浙江移动相关人士表示,在受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对人工成本与工资总额的双调控、公司薪酬总额增长受限的情况下,这些问题“跃然纸上”。

  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  浙江移动采用了“零基预算”的薪酬体系改革方案,对原有薪酬体系破而后立,重新分配。这对公司来讲,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“薪酬革命”。

  在这场革命中,有几个要素至关重要!

  要素之一,薪酬包的分配不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行调整,而是以零为出发点,激励企业关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。要素之二,基础薪酬的分配结合内外部指标确定,每年动态调整。1~8职级员工内外部指标比为2比8,外部为主,与市场对标;9~16职级内外部指标比为8比2,内部为主,对业绩负责。要素之三,对绩效奖金的挂钩指标进行了优化,以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创利水平等指标为准,既要看人均创造的运营收入,又要看薪酬成本与利润的比,兼顾效率和效益。要素之四,人工成本和劳务费实施一体化管理,分配规则一致,预算总额都要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清算。

  零基预算的改革,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,从帕累托最优向卡尔希克斯改进转变,充分挖潜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,在分配上更突出人工成本对绩效和业绩的导向,充分发挥薪酬资源的激励作用,更加凸显“公平、合理”的原则。

  与此同时,量化薪酬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公司已实现市场条线的营业、话务、客户经理岗位11725人的“集中化”管理。其中,纳入量化绩效薪酬的营业人员6201人,覆盖率为97%;纳入量化绩效薪酬的集团客户经理3283人,覆盖率为96%;纳入量化绩效薪酬的话务员2241人,覆盖率为99%。目前,量化薪酬的范围正从市场条线向网络条线延伸。



架构改革 “大市场小职能”



  “对主导计划的分解项目设立核心负责人,授予核心负责人‘首席执行官(CEO)’的头衔,可以直接与总经理对话,并赋予其项目领域较高的管理权力,以创新管理模式、提高项目执行力。”这就是浙江移动在温州推行的“首席执行官”管理创新试点。

  “首席执行官”计划的推行,带来的是一次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变革。

  在基层公司,以前,“事”先出现,公司展开分析讨论,若认定此项目应由A部门负责,那就从A部门内找出一人负责此项目,在市场部内部进行分工协作,如需要协助,才会联络其他部门。现在,“人”(CEO)先出现,或组织推荐,或自告奋勇,CEO再主动思考提出创意和项目,打破部门分割,由各个部门的人组成项目团队,让“专业的人”做“专业的事”。

  这种化大象为蜂群的模式,让组织趋于扁平化,实现管理层对核心项目快速掌控,让大企业拥有小企业的创新活力,而CEO也在项目实践中找到成就感,实现个人价值。无需增设部门,不用增设领导,只需因“项目”制宜,把“想做、敢做、能做事的人”找出来,既优化了组织结构,又挖掘出内部人才,更推动了创新氛围的传播。

  在浙江移动,这种扁平化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。

  相关人士告知,今年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效本部、精简本部,大力推行扁平化、去职能化的组织架构改革,仅省公司就撤销1部5中心,并在二级中心、三级部门配置上倾斜互联网云、管、端和存量、流量、政企客户经营,增强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。同时,大力推进网络性能监控、网络优化、财务核算、内审、电子商务运营、政企产品经营、营业厅等的集中化要求,对相关部门职责和界面划分进行了优化调整,推动省公司从职能管理型向职能生产并重型转型。地市公司则按照“轻职能化”要求重新明确全省统一架构设置,从职能型为主向生产兼顾型转型,目前,多数地市公司已完成架构规划改革。



用工改革 “瘦身”再“转身”



  用工改革,说的是劳务派遣制员工问题。这不仅仅是浙江移动正在思考的问题,也是整个中国移动都在解决的难题。

  在郑杰总经理看来,虽然合同制用工将是公司主体用工模式,但现有派遣制人员群体如果大规模转入,将是公司用工不可承受之重。既要“编笼养鸟”,从现有派遣制中择优“撇脂”;更要“腾笼换鸟”,对绩效、技能、素质不符合公司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员进行“换血”。这就是浙江移动“瘦身”再“转身”计划。

  “瘦身”不能无规则,规则就是按照绩效考核、差额竞聘和技能评定结果,表现不佳者被淘汰。截至11月底,员工总量减少为23279人,比2013年年底的25143人减员1864人,减员比例达7.4%。

  “瘦身”的同时,浙江移动更为优秀派遣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“转身”机会,实现员工与企业凝心聚力,共同成长。工作满两年及以上、具有国民教育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、近两年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满足一定条件的,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公司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合同制人员招聘。截至目前,浙江移动已累计有超过7000名派遣制人员实现了向合同制员工的身份转变,占目前公司合同制人员的60%以上。



全员双选 “自由”选岗位



  全员双选,讲的是合同制员工的事。

  今年6月,省公司875名合同制人员参加了一场热闹的“全员双选”活动。“看到优秀人才,二级部门经理立马变身‘职业中介’,会想方设法拉到自己身边。看到心仪岗位,员工也会转变成‘推销人才’,向需求部门领导介绍自己的种种特长,以谋求适合自己的职位。”

  省公司相关人员告知,在员工层面,“全员双选”影响力巨大。有872人找到合适岗位,但仍有3名员工遗憾待岗;有19名原11等的高职级员工下调职级,但有33人从长期晋升通道进入两年一聘期的专家队伍动态晋升通道;有86人出现跨部门/专业/岗位流动,一些人员多年未流动过的“铁打营盘”,出现了大比例人员进出;在市场化双选、志愿与需求对接的基础上,浙江移动近三分之一的员工工作内容(岗位)发生了变动,实现了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,让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做感兴趣的事。

  改革无疑是残酷的,但同样是令人惊喜的。此次全员双选,强调市场化、竞争性、开放式的选拔人才,盘活人才资源,促进人职匹配,通过多轮的供需对接,搭建起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沟通交易平台,实现“能者上、平者让、庸者下”。根据公司相关人员的反馈,这种“全员双选”的活动将两三年开展一次,并形成常态化。

  “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,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,让干成事的人有发展。”这是浙江移动总经理郑杰的用人理念,也成为浙江移动人力管理体系变革的焦点。俗话说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”,只有通过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与创新,让“人心齐了”,企业才能走得更久更远。











关闭

关闭